圖片來源:博客來
第一眼看到本書目錄時就覺得很吸引人,因為它列出許多常見的教養困惑,裡面很多當然也是我的疑問,因為坊間談教養的相關書籍實在太多,讓人不知如何選擇,各個自稱專家的人也都提出各種觀念和撇步,然而許多做法卻又不盡相同,有點令人無所適從。而本書的觀點是由腦科學研究做佐證,由於作者洪蘭是研究認知神經科學的專家,她盡量以科學實驗來分析各種教養方式帶給孩童的影響,雖說單一面向的研究結果或許會缺乏全盤考量,然而至少還是值得參考的科學依據。父母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和個人的觀念想法,將認為合適的做法參酌運用,畢竟我仍然認為教養沒有一定正確的作法,至聖先師孔子老先生「因材施教」的觀念應該還是挺正確的。
「孩子哭泣時抱他,會增進大腦生長。」
「溫柔的聲音及擁抱,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。」
「硬背卻不懂其意,易錯誤理解一輩子。……,不講解意思就強迫孩子去背,對他的大腦沒有什麼好處,只會增加他對學習的恐懼與痛恨。」
「其實不必跑很遠,只要是新奇的經驗,對孩子都有利。反而是長途旅行,對大人、孩子都是折磨。……三歲前的旅行對學習能力並無助益。」
「學音樂並不會使孩子變得比較聰明,但是他能陶冶孩子的性情,音樂節奏性會促進大腦的愉悅中心,使大腦分泌多巴胺及腦內啡,使孩子心情好。」
「只要能讓心情愉快,都是胎教好音樂。……其實胎兒聽力在胚胎七個月就成熟了,因此母親在懷孕時聽音樂,的確會影響孩子以後的偏好。但如果母親不喜歡古典音樂,為了孩子勉強忍受,那就不必了。」
「遊戲,才是學齡前孩子的最佳教育。」
「教育是為學生出社會做準備,當創意是未來世界的主流時,我們怎可持續僵化他的大腦?連中國大陸都規定小學三年級前不准教英文了,父母要改變觀念,不要太早逼他學習,保留一點大腦的空間,讓他的創意得以發揮。」
「人長大後,有很多其它事情可使自己愉悅,便忘記了小時候自己是多麼的期待吃糖,以及出去和小朋友玩。現在我們不准孩子吃糖、不給他時間遊戲,送他去補習班、才藝班,理由是『為你好,不要輸在起跑點上』,我們沒有想到這句廣告詞根本沒有道理。人生是看終點,不是看起點,我們常常為了方便或人云亦云,忽略了孩子心靈的需求。」
「我問安迪(智商研究教授):增進孩子智商最好的方法是什麼?他說常帶孩子去大自然中健行,因為大自然中資訊的豐富是沒有任何一本書、一個電腦遊戲比得上的。」
「尤其情緒是提取記憶最好的線索,所以糾正孩子的行為一定要馬上(但要輕聲細語,不可讓孩子丟臉,要記住『揚善於庭,歸過於室』),而且要用體驗(包括親身或想像)的方式才會有效,不然飽漢不知餓漢飢,看得見的人不會了解盲人的痛苦,聽得見的人不會了解聾人的痛苦。」
「古人說:『讀書變化氣質』,又說『腹有詩書氣自華』,我很好奇這變化是怎麼來的?正好最近有幾篇研究指出閱讀會改變大腦,大腦改變了,人的行為會跟著改變。因為人會不由自主去模仿書中我們心儀主角的行為,因此談吐文雅了,做事周延了,於是氣質就改變了。」
「國小三年級以後就不應再看漫畫,更不要說繪本了,只有看文字才能增加孩子的詞彙數量、思考和作文能力。雖說圖片的確可以幫助理解,但它也會鎖住孩子的想像力。研究發現到初中仍在看漫畫的孩子作文是跳躍式的,缺發邏輯和連貫性。」
但我認為繪本或漫畫的藝術性應該有它另一個層面的價值,很多人看漫畫或繪本的重點是欣賞作家的畫風及繪畫技巧,文字描述有時只是增加讀者對圖畫的興趣吧,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,畫風吸不吸引我絕對是重點。
「父母要讓孩子爬,讓他用手去探索,不要擔心髒。那時寶寶正好在長第一顆牙,會一直流口水,髒東西隨著口水就流掉了,沒有吞下肚也就不會生病。」
「在電腦遊戲中,……這些快速的眼手訓練、剎那間做決定的需求都會改變大腦的神經系統。所以很多研究發現打電玩的孩子在視知覺(Visual perception)以及認知(Cognition)上比沒有打電玩的孩子優越許多。」
「多接觸綠色環境,可改善負面情緒。」
「在大自然安靜環境中,孩子學習效果好。」
「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早期人格和情緒成長上很重要,夫妻任何一方外遇對孩子都是不可彌補的傷害,和睦的夫妻關係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」
「國家教育的重點應該在全國人民品格的健全發展,因為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點,智慧永遠不能彌補道德的空白。他們(2000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(James Heckman)和史丹佛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紐森(Eric Knudson))呼籲政府要把錢投在幼兒教育上,因為只有心智健全的孩子,社會將來才有可用人才。」
「不要打孩子,打只會使孩子因恐懼而不做,下次父母不在,不會挨打時,他就會再做。若孩子是因為『我愛媽媽(或爸爸),我不要他生氣』而不做,那麼這效果是長效的,而且可以類化到任何媽媽(或爸爸)不要我做的事情上,所以感化勝於體罰。至於和孩子溝通,父母只要蹲下來,眼睛看著孩子,耐心地聽他把話講完,溝通就不是問題。」
我很認同「感化勝於體罰」的觀念,這才是孩子會真正走向正途的方式。但讓孩子因為「我愛媽媽(或爸爸),我不要他生氣」而聽話,好像不是完全適當,或許這是在孩子年紀還太小,較沒有思考力的時候吧。我認為講道理說服和感化同等重要,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要那樣做、為什麼要這樣做,讓他真正理解和信服,如果他經過思考仍然認為他的做法比較正確,也應該適度給予尊重(除非是違法、會傷害別人或危害自身安全的事),有時候孩子現在聽不進去,但他在某個時候也許還是會想起父母曾經的溫柔提醒,某天他或許仍會修正作為,不需要過度強制其立即改變。
「溫暖的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,閱讀是智力與創造力的根本,大自然是訓練孩子的觀察力與推理能力。有這些就夠了,父母要放寬心才能享受育兒的樂趣。」
「研究還發現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,若用引導他說話,問他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討論,即沒有固定答案,但因為必須思考時,孩子的智力可以提高六分。但若只是買書給孩子看,卻沒有跟他互動,孩子的智商並不會有任何改變。這是因為語言的學習需要跟人互動,同時,親子共讀時,大人把孩子抱在身上,孩子感到很安全,大人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,孩子感到很快樂,因為人們都喜歡成為別人注意力的焦點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