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完結篇-博客來.PNG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看完第一本後的想看完第一本後的想法之一,就是感覺阿德勒的心理學不是很科學,有太多主觀的認為,而且很多違背一般常識的認知,這些想法似乎很難被證實其正確性,所以我才覺得阿德勒的想法有種宗教的意味(反正相信就對了,不要問對錯,只要相信會讓你想得開、變得快樂,那就去相信。)沒想到第二本書一開頭就提到阿德勒的思想是不是宗教的問題,作者的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他認為宗教通常充滿各種以神為主角的故事,而且宗教不會無止境地探究某事物,而哲學則會永無止境地追尋真理,阿德勒的思想比較算是一種哲學,而哲學與其說是一門學問,不如說是生活的態度。所以說,阿德勒的思想是提供我們一種全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囉?!對我來說,它真的有種其妙的魔力,讓我一直想探究,卻又不斷否定,有時相信,有時又認為真是一派胡言。看完第二本書,其實也沒有豁然開朗的感覺,還是問號滿天飛,看來我離阿德勒的思想核心還很遙遠,要身體力行當然就更難了。

 

「不要聚焦在他們表現出什麼『好的行為』,而是多注重平日細微的言行舉止,並且關注他所 『在意的事』、寄予同理心。就是這樣而已。」

 

「是尊重孩子的決定,從旁協助。而且讓他知道,你隨時都準備好提供協助,保持一種不過分靠近,卻足以協助他的距離,在一旁守候。就算那項決定最後是失敗的,孩子也已經學到了『自己的人生,自己可以選擇』,……」

 

「不將自己的價值觀強行加諸他人身上,尊重對方可以是『他自己』。說到為什麼有辦法那樣做,那是因為無條件接受、相信他人。換句話說,就是因為信任。」

 

「由微小的爭辯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一切的爭執都是因為『我的正義』相互衝撞而挑起。所謂的『正義』會因為時代、環境還有立場而變化成各種模樣;不論在哪裡,都沒有唯一的正義或單一的答案這種東西存在。過度相信『正確性』,是很危險的。」

 

「阿德勒說了,我們每個人只有在認為『我對某人有用處』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可以切實感受自己的價值,得到『可以在此安身』的歸屬感。但是另一方面,我們並沒有辦法知道自己的舉動是否真的有用處。即使眼前有人為此而開心,然而那是不是『真正』的開心,原則上我們並無法得知。於是在這裡,就出現了『貢獻感』這個說法。只要擁有『我對某人有用處』,也就是有貢獻感就可以,毋須進一步的證據。就從貢獻感中尋求幸福,從貢獻感中找到喜悅。」

 

「哲學家開始談論的『愛』,完全與年輕人原先料想的不同。所謂的愛,是『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』,那不是『我』的幸福,也不是『你』的幸福,而是必須追求『我們』的幸福。也是由此開始,我們可以擺脫『自我』,從自我中心獲得解放,達成真正的自立。所謂自立,是擺脫兒時的生活型態、脫離自我中心。」

 

「孩子是非常傑出的觀察者。他們會考量自己置身的環境、辨別父母的脾氣性情;如果有手足的話,還會衡量其中的地位關係、揣測各自的性格;思考如果『我』是什麼樣子的話,就能獲得疼愛,用以決定自己的生活型態。例如有些孩子會因此選擇當個對父母言聽計從的『乖小孩』;或者反過來,也有孩子會選擇凡事唱反調、拒絕和反抗的『壞小孩』。……哭泣、發怒、尖叫反抗的孩子們並非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;不如說他們其實是因為太懂得控制情緒,才會出現那樣的舉動。他們能直覺感受到,如果不做到這種地步,將無法獲得父母的愛與關注,並進而使自己的性命受威脅。」

 

「無止境的愛,經常會變成支配孩子的工具,因此所有父母都必須以『自立』這個明確的目標,與孩子建立對等關係。……不論孩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,都不得不選擇『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』。」

 

對這段話倒是挺有感觸的。被愛是幸福嗎?其實是要付出代價的,無形之中真的就被控制了,會過度在意愛你的人,不斷從他身上尋求認同,確實是無法自立的關鍵。為人父母者尤其要注意,當父母給與孩子過多關愛、無微不至的照顧,小孩很難走出自己的人生,心靈無法真正自由。

 

「並不是只要就業,就能算是自立。這一點是確實無誤的。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受父母的愛所支配,在這個不得不追求父母疼愛的時代裡,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。這種『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』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強化,想要擺脫來自於他人的愛的支配,唯有『擁有自己的愛』一途。去愛。不是等待被愛,也不是等著命運安排,而是按自己的意願去愛某人。唯有如此而已。」

 

「愛與結婚,正像是兩個人一起共舞。不考慮要往哪裡去,手牽著手,正視並專注於今天的幸福、當下的這一瞬間,一圈又一圈跳著舞。而你們長年以來舞動的軌跡,人們便稱它為『命運』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長頸鹿小姐 的頭像
    長頸鹿小姐

    長頸鹿小姐的閱讀筆記&生活速寫

    長頸鹿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