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博客來
前三分之二的內容幾乎都是從上一本書「越讀者」節錄出來的,甚至很多都是一字不漏謄過來,用這種方式編出第二本書實在讓人失望。
「有的書,可以很快翻閱一遍就過去。有的書,要仔細讀其中的一個部分,要很快地翻過其餘的部分。有的書,就是要字斟句酌地推敲每一個字。」
書如果是用買的,總覺得沒有一字一句讀過好浪費,但如果是到圖書館借的,就比較能大膽翻閱,找自己真正想看或需要看的部分。過去一直很少利用圖書館資源,一來圖書館借還書有時間限制,二來如果要借閱的書不在鄰近圖書館,調書時間可能要一星期甚至更久,常常讓人等不及,再來我這個人有潔癖,被成千上萬人蹂躪過的東西我實在有點害怕。不過如果住家附近就有空間舒適的圖書館,應該還是要多多利用,可以直接在館內看,看完洗手再回家,這應該是我比較能接受的方式。
「而閱讀的速度和閱讀的味口,兩者又有相當密切的關聯。我們可以說,掌握不到閱讀的速度,其實就很難培養閱讀的味口。」
所以說,若非課業需要,我還是很難完整看完一本外文書,因為緩慢的閱讀速度和不紮實的理解程度,總是讓我在半途宣告放棄,不爭氣地投入可愛的中文書懷抱。
「檢查我們確實知道作者說了些什麼,就要自己可以講得出、寫得出幾件事:
- 用一兩句話來說明這本書的主要內容。
- 我們體悟到什麼啟發。
- 從這些啟發,接下來像繼續追蹤了解的是什麼。
- 講得出來什麼地方看不明白。
- 講得出來不同意作者的那些地方。」
「閱讀的終極價值和意義,在於你是否能遇上一本書,讀過了這本書之後,你的人生從此開始不同,從此開啟了新的夢想和未來。」
很難說哪本書曾給我如此大的轉變,應該是大量的書給我一點一滴的改變。我比較能記得的是哪本書讓我開始喜歡閱讀,印象是小學五、六年級時,在家中書櫃翻到劉墉的暢銷書「肯定自己」,從此發現閱讀沒想像中無聊,而且還挺有趣的,從此之後變成劉墉的小書迷,當然後來也漸漸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書。
「雖然人的壽命延長,求學的機會普及,各種書籍的取得更方便了,但是台灣十幾歲的少年卻被拘禁在考試的監獄裡,離社會上認定,或者起碼父母認定的成熟階段還遙遠得很。諷刺的是:因為網路上各種資訊與知識的流通,以及各種行動載具的普及,還有參與社群的方便,使得實際上每個少年的成熟程度都可能遠超過學校及父母的認知。」
「在網路時代,我們一方面知道如何活化自己的各種感官,從社群與協力合作中學習,也知道如何在黑夜中閱讀,孤獨地追尋閱讀與夢想的關係。我們現在就實踐自己相信的人生,也相信我們的人生可以經由一本書而改變,發生神奇的提升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