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來源:博客來
探討如何快樂的書真的很多,多看幾本後其實都有些大同小異,不能說這些方法無用,只是知易行難,這些論述的共通點就是要改變固有思維模式,朝向能帶來快樂的思考方式去面對痛苦,書的重點都環繞在快樂與否主要不是外在發生什麼事,而在於你用什麼心態面對它,這樣說或許沒錯,就像這個世界上就是有樂天派跟悲觀派的人,同樣的事發生在不同人身上,有人一笑置之心情不受影響,有人卻覺得是天打雷劈幾乎要崩潰,如果天生是悲觀派(厚操煩)的人,學習如何讓日子過得輕鬆快樂一些,應該是一輩子的課題,不敢期待也不需強求自己可以從一個極端轉變成另一個極端,但人生的路上總是要不斷學習、成長、改變與突破才有意義呀!期許自己的生活可以一步一步越來越快樂自在。
「研究不斷顯示,當人類在大自然環繞的狀態,尤其是樹木和其他植物,我們就會更快樂,壓力更少,這是有原因的。大自然的自然平靜,多半都是簡單的無為形式,不強求,而這提醒我們的心理狀態也能如此。老子也說過,大自然不匆不忙,但萬物卻能在這種無為而治之中完成。」
「就快樂來說,小偷指的就是思考模式以及內心扭曲的濾鏡。它們會導致我們視線混濁,看不清真實與自然的樣貌。」
「專注是一種能量,也是我自己所做的選擇,執念則是一股內在欲望,連無法掌控的事物都想控制。關於這兩者,有一種分辨方式,專注是沒有帶著強烈執念的意圖。往往人生設定的目標或對某個特定情況的願望,都不是造成快樂與否的問題,但當我們執著想掌控某個結果時,小偷就會冒出來綁架我們。奪走快樂的小偷很少來自一個人原本的意圖,通常是我們對結局的執念強度。
有一種更簡單的方式可以分辨專注和執念,專注是在當下朝期待的結果行動,而執念則是非要某個結果不可,才能使我們快樂。」
「活在當下並不會帶來快樂,能帶來內心平靜的,其實是接受現下發生的事。」
「就我看來,親密關係裡的痛苦難熬,主要都是來自掌控的欲望,因為我們會希望伴侶能夠符合心裡想要的模樣與舉動。」
「放手會更好。因為親密關係裡的痛苦煎熬,主要都是來自掌控的欲望。」
「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,就是我們想讓他人跟我們抱持同樣的觀點,這就是對他人的控制欲。當我們深愛的人,甚至陌生人的觀點與自己迥異時,我們往往會變得生氣。每個人都會深陷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,導致無法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他人的觀點。」
「因為觀看共和黨全國大會的大多為支持共和黨的人,而支持民主黨的民眾則觀看支持他們黨派的全國大會,意思是大多數人只觀看符合自我觀點的電視臺,而不是挑戰自我既存觀點的頻道。這個現象就叫作「確認偏差」。」
「我們握有掌控,可是問題是,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自我觀點得到認同,就不會有學習空間,也不可能達成妥協。跟觀點與自己如出一轍的人交談,很少學得到東西。
下次要是你遇見一個觀點迥異的人,或者看見某個與確認偏差相左的事情發生時,要當心小偷出沒。它會阻止你不去重新思考自己的信念,不讓你出現失調裂縫。但是你沒有必要死守著自己的信念或立刻退出,保持警覺就好。」
「我不是說應該放棄強烈的個人信念,也不是告訴大家,我們某些信念的價值並不如他人,而是需要認清,當我們試著要他人與我們持同樣觀點、或需要他們的認同、當我們想要避免個人信念在遭受挑戰的不適時,我們同時也打造出一個愈來愈難達到和諧的社群。」
「當我們為了更大利益貢獻自我,我們就處於最自然的狀態,與人類真正的本質接上軌道。大自然多半不用去回想自己的目標,而是透過行動延續,讓生命永存。
我們微不足道的自我,那池面上逐漸消逝的倒影終將不再,但我們貢獻於世界和生命演進的努力還會延續下去。這麼做不僅是為了下一代,研究顯示不斷對他人展現善意的人,實際上比自掃門前雪的人還快樂很多。我們每日早晨起床時,不應該好奇這一天世界會帶給我們什麼?或者最好思考我今天能為世界帶來什麼貢獻?」
「我之所以放自己長假,一部分是為了釐清接下來的人生道路。而我走得愈多,就愈確定只關注個人快樂、滿足渺小的自我並不會帶給我快樂。我需要做的是放棄個人的成就,也就是找到深層快樂的通道。」
「記住快樂是把自我擱置一旁,專注於更大格局的事物,例如:一個任務、人生志業,或者為了自然界或他人服務貢獻。專注在施予,而不是接受。」
「人生不是一場競賽。我會永遠對自己擁有的事物以及真實的自我心懷感恩,面對他人的成功,我能感到與有榮焉,因為我為他人開心的同時,自己也會快樂。」
「重點並不是幫錯綜複雜的難題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,而是說明安逸是怎麼讓我們深陷不再適用的思考模式。無論個人還是整體社會,我們都必須察覺讓自己離不開無用思想和行動的思維。
全新的現實需要全新的解決之道,特別重要的是要注意到,安逸讓社會大眾面對迅速變遷的環境時,做出什麼樣的反應。唯有挺身制止習慣的那匹馬,我們才能開始考慮該怎麼調整這些陳腐模式。」
「立下志願,每週嘗試一、兩件全新事物。讓你的例行公事多點變化,從每天散步走新路線,乃至週五夜跟伴侶來場不同以往的約會皆可。嘗試全新的學習領域,對你的身心健康都有益處。」
「‧我選擇完全活在當下,擁戴當下。快樂並不存在於我尋尋覓覓的結果。
‧我與萬物息息相關,若我能為了整體大眾的福祉貢獻,快樂就會找上我。
‧人生不是一場競賽。我會永遠對自己擁有的事物以及真實的自我心懷感恩,面對他人的成功,我能感到與有榮焉,因為我為他人開心的同時,自己也會快樂。
‧我現在就可以選擇知足常樂,快樂是我思想的產物,不是正在發生的事情結果,我現在就要選擇快樂。
‧我的模式不能主宰我,只因為這是我習慣的頻道,不表示對我有用,我可以選擇全新的道路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