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因為這是你的人生-博客來.PNG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(接續上一本......)

「人要的其實不是了解,而是了解之後的順從。如果有人非常了解你,卻因為了解你,而把你治得死死的。你討厭吃什麼,他就餵你吃什麼;你哪裡痛他就往哪裡踩,處處跟你作對,每件事都違背你的意思,這種了解,只會令你感到恐怖,躲再遠都不夠。 你不是要別人懂,你是要別人寵。如果懂你,卻不寵你,那個懂,對你來說也沒意思。

所以倒也不必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不被了解就會枯萎的人,我們都沒自己以為的那麼心靈至上。

如果同意了這個推論,那麼家人之間,其實有愛也就夠了,至於互相的了解,達到多少算多少吧。」

 

「把別人對我們的期望,跟自己的願望畫分開來,這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第一步。

我們大部分的人,從小活在爸媽對我們的期望之下。有些爸媽會非常的節制,盡量不把自己的期望透露給小孩知道,可是大部分的爸媽會忍不住,多多少少洩露出對孩子的期望,有更多的爸媽會理直氣壯的一路要求小孩的考試成績、交往伴侶、工作成就、花錢方法,以及孝順的方式。

「孝順」這兩個字,從字面上看,是要孩子心態上有孝心,行為上要順從。 孩子一不順從,一有了自己的想法,爸媽就宣布孩子進入了叛逆期。孩子叛了誰,逆了誰?其實只是違逆了爸媽的指令,用白話文說,就叫作不聽話。

少年時期,開始覺醒,有了自己的想法,當然就會不聽話了。如果要一路繼續聽話下去,要聽話到幾歲呢?就算願意一路照著父母的意思而活,等自己活到四、五十歲,父母不在了,剩下的人生,要聽誰的話?要照誰的意思活呢?」

 

「請永遠記得情商當中強調的原則:恰如其分。

父母可能一直沒有機會認真面對情商的存在,沒辦法在自傷身世的同時,恰如其分 的把這些感受當成生活本就會有的成分看待,這時孩子的罪惡感就要恰如其分,不能無邊無際,不能一生一世,這就是我們說的合理範圍。

在物質上想要報答父母的孩子,會在合理的範圍內跟父母分享這些物質,這個所謂 的合理範圍,當然是根據孩子所擁有的能力,依照孩子的意願,畫分出一定的比例。因為物質很具體,無非就是金錢或者是生活要用到的設備,衡量起來比較容易。在非物質上想要報答父母的孩子,也請用同樣的態度,拿捏同樣的原則,以你所擁有的幸福為基礎,按照你的意願,畫分出一定的比例,跟父母分享你的幸福。

收入比父母好、財產超過了父母的孩子,會有恰當的罪惡感,他們不可能故意把財 產全部都丟掉,把自己弄到跟父母一樣窮。

孩子如果這樣做,父母只會覺得這孩子是笨蛋,才不會倒過來稱讚他。

而自己感覺比父母幸福的孩子,也應該懷抱一樣的立場,盡量讓自己的罪惡感維持 在恰如其分的程度就好,而不是故意避免活得太爽、故意去陪著父母一起感覺不幸。

孩子如果真的這樣做,父母只會感覺自己更不幸啊。」

 

「我們對很多事的熱情,是被某個不斷散發熱情的人給點燃的。那個人也許不在我們身邊,而是活在書中傳說中的遙遠人物,但即使是與這麼遙遠的人建立某種單向的連繫,依然是一種動人的、能夠啟發我們的人際關係呀。」

 

「「減少壓力唯一的方法,就是放手:放掉『事情非如此不可』的想法……你會發現可以放手的事很多,但最後會留下無論如何都放不掉的事,那些放不掉的事,就是你活下去的理由。」很多精神科醫師都會教人要放手,可是這段話不一樣。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結尾,他除了叫人放手之外,還多給了一個選項:「當然會有怎麼樣都放不了手的事情,那些就是活下去的理由。」

他多給了這麼一個選項,聽的人就得到了選擇的機會,可以選擇放或不放。而可以 做選擇,正是成為「主動者」的基礎。」

 

「你如果習慣用被動式講話,可以趁這個機會想一下:在你的人際關係裡,你是否總是期待別人的照顧、期待命運的成全、期待全世界的配合,而不是期待自己走一步算一步的往目標靠近?

在人際關係裡對別人有期望,完全合理,但請不要拿對別人的期望,來豁免自己的責任。

如果脫口而出:「你老是把房間搞這麼亂,是不是一定要逼我生氣你才開心?」這時要警覺;這是我們在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別人的生活上,卻反而怪罪對方不符合這個標準。

我們不能因為自己長到一百八十公分高,就跑去對一百五十公分高的人說:「你為什麼老是只長到一百五十公分?你就不能再長高一點嗎?你這是故意要惹我生氣嗎?」這當然是無理取鬧。

在描述人際關係的時候,一味的使用被動語句,很可能會變得逃避責任而習慣了扮 演受害者,或是需索無度而變成一個暴君。可以想像,這都會搞砸我們的人際關係。

別人跟我們維持關係,是期望我們好好當一個人,而不是一下當愛哭的小蟲,一下又當噴火的惡龍。」

 

arrow
arrow

    長頸鹿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