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為你自己活一次-博客來.PNG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無意間看到這多年前的暢銷書,原本對作者本人沒有太大興趣,但看在如此暢銷的份上,想看看作者是否真有獨到見解,但看完其實有點小失望,不知道是不是我看太多類似的書了,加上這已經是多年前的作品,內容似乎沒有太多新穎的觀念,但關於作者強調時常靜下心來在內心與自己對話的部分,我也認同這的確很重要,認真分析什麼是自己認同的、什麼是別人、社會加諸的價值觀,可以讓人更堅定且適切地做自己。

此外,接觸多元文化、多元價值觀、多元習慣也很重要,我們很容易被自己原生家庭的價值觀定型,若沒有開放的心胸,很難與人有舒適的互動關係,越是親密的關係越是衝突不斷。但如何讓自己觀念開放呢?接觸各種與自己觀念和習慣差異極大的人或許是最直接的方式,到不同國家深度旅遊或長住也許是個好辦法(但前提是眼睛要打開、頭腦要思考、再加上一顆願意接納的心),然而,可能很少人有辦法這樣,那多看書也許就是另一種較省錢、省時的方式吧,雖然看書的衝擊沒有實際體驗的大,但總是能讓自己有思考及反省的機會,無法行萬里路,只好讀萬卷書。

 

「他在序裡提醒華語世界的父母,雖然善於督促小孩把考試考好,把公司要求的工作 做好,但卻在教養上,非常忽略小孩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。

二十多年過去了,《EQ》這本書裡講的很多事依然被忽略,我們的基礎教育,依然教學生只對付頭腦,不對付心靈。

幸好這件事我們可以自己練習,而且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開始,都能感覺到這樣練習的收穫:你越來越會安頓你的情緒,對重要的人懂得了在乎,對不相關的人也能不在乎,換句話說,如同河流容納倒影與水滴,接納情緒的存在,成為情緒的主人,而不是莫名其妙的,一輩子當情緒的奴隸。」

 

「當你一直困在悲傷中,不斷問著「為什麼」卻又始終得不到答案時,試著漸漸的每問一次「為什麼」,就多間一句「怎麼辦」,每問一次「why 」,就多同一句「how」。

悲傷中問「為什麼」,那是在問老天,問命運,他們都不會回答你的。就算你失去 的是愛情或工作,你想問對方為什麼,情人或老闆的回答,也只會令你更火大,更沮喪、更羞辱、更悲傷。

悲傷中漸漸少問「為什麼」,多問「怎麼辦」,那才可能會聽到答案,可以問身邊的人,也可以問自己。

問怎麼辦,表示你已經願意考慮採取行動,而不再只是用發問來發洩情緒了。

問為什麼,會一步一步邁向絕望。問怎麼辦,比較可能一步一步邁向希望。失去之後,日子繼續,如果能開始想接下來的日子「怎麼」過,而不是「為什麼還要過」,也許就此一步一步走出悲傷。」

 

「感到自卑時,不要只檢討自身的條件,而不檢討別人評鑑你的標準。如果你只顧著檢討自身的條件,那是檢討不完的,因為只要評鑑的標準有問題,再怎麼好的人,也永遠不夠好。

那個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的標準,到底是誰訂的?恐怕就是我們自己訂的。」

 

「每天在同一條路線上往返的地鐵駕駛,每天到課堂上教同一門課程的老師,每天為家人煮飯洗衣的主婦,如果他們都只盯著手上在做的那一件事,那麼日復一日的荒誕難免令當事人感到疏離與空虛。

但如果他們能看到沿路所參與的別人的人生,所成全的別人的人生,感覺就會不一樣。

樂趣,或者責任感,就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出現的。而樂趣與責任感,正是召喚力量、驅趕空虛的神奇咒語啊。」

 

「很多時候,所謂的「社會」,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。而想像出來的東西,當然會比真實存在的更難滿足,因為根本搞不清這東西是怎麼回事。一旦有人把「社會的要求」壓在「自己的需求」之上,就會累到怎麼做都還是擔心做得不夠。會花錢請根本不認得 的人來葬禮上嚎哭,當然是在乎所謂社會的目光,遠超過在乎自己的真心感受啊。

也有的時候,所謂的社會,其實對我們沒什麼要求,但我們會自己給自己來個角色 設定,向想像中的社會展示我們的存在。」

 

arrow
arrow

    長頸鹿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