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~6歲做對管教,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-博客來.PNG

圖片來源:博客來

續集,小孩還沒到這個年紀,預先看看未來自己會遇到哪些困擾,和上一本一樣精彩好讀,看著書中的案例和略微誇飾的漫畫,感覺自己的孩子也沒那麼惡魔嘛!(還是只是時候未到?!)

 

「有一所學校讓孩子填寫一份問卷調查,詢問大人如何稱讚他們,能讓他們最開心。這份問卷得到了各式各樣的答案。其中遙遙領先的一句話,就是『謝謝』。」

 

「親子、夫婦、朋友等,有愈來愈多的人因為不在能撒嬌的地方撒嬌,而是在不必撒嬌的地方撒嬌,我認為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現況。對此造成巨大影響的就是,『撒嬌是不好的』這種錯誤常識。

因此我們更應該肯定孩童時代的『撒嬌依賴』。

撒嬌絕對不是羞於啟齒的事情。這是因為撒嬌能孕育出對人的信賴及體貼。與其他國家相比,日本犯罪率偏低,有人認為和重視幼年時期撒嬌依賴有關係。」

 

「事實上,在教導孩子規則的時候,比起斥責,稱讚其實來得更有效。與其在做不到的地方謾罵,不如稱讚做得到的部分,更可以讓孩子熟悉規則。」

 

「我們總是在他不做的時候責罵他。『你又沒收拾好!』

然後,孩子有做到的時候,卻因為理所當然而什麼都不說。這樣一來,即便孩子的行為多半是一陣一陣的,也會經常挨罵。

若將這種情況反過來。也就是說,孩子不做的時候不念他,孩子做到的時候。(就算只有一點點也可以)立刻稱讚他。……以這種方式培養孩子的合宜行為舉止,更可能成功。」

 

「不打罵、不吼叫,糾正孩子的6大重點,:

1. 先制止、再對視,以短句表達。

2. 管教孩子的行為而非人格。

3. 確實說明不行的理由。

4. 跟孩子一同思考解決方法。

5. 要傳達的訊息不是『你……』而是『我……』。

6. 管教時多說這句話,孩子更容易接受糾正。

最後,糾正孩子的時候,別這樣就結束,而是再加上接納對方的話語。

『我懂你的心情唷!』、『確實是那樣啊!』等等。

這樣一來,孩子會認為『這個人了解我在想什麼』、『這個人有為我想才說些話』也更容易接納糾正的內容。

換句話說,要區別『心情』和『行為』,雖然認同『心情』,但是『行為』不合宜還是得糾正。」

 

「我們總是希望可以糾正孩子一次就好了。一次又一次提醒相同的事情,不免會讓人失去耐性,讓理智斷了線。

可是孩子就是不管講了多少次,都會犯下同樣錯誤的生物。因為這樣,只能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跟孩子重複相同的事情。並不是父母教導的方式不好,也不是孩子特別不聽話,而是孩子本來就是這樣的存在。」

 

「不惜大聲呵斥、即使真情流露也必須加以責罵的事情。我認為只有兩件事。會傷害自己的事。會傷害別人的事。除此之外的事情,只要一邊衡量孩子的成長階段,以及家長本身教導的方式。一點一點地讓孩子知道就可以了。」

 

「『讓孩子撒嬌』和『把孩子寵壞』是不一樣的。『讓孩子撒嬌』是孩子心靈成長過程中必需的要項,『把孩子寵壞』卻是不行的。

至於兩者的不同之處,『讓孩子撒嬌』指的是回應孩子情緒上的需求。要抱抱,或是想要父母聽他說話之類,例如:孩子哭泣的時候,父母要花心思應對。盡可能地讓孩子撒嬌是件好事,做得再多也不會『把孩子寵壞』相反地,『把孩子寵壞』是任孩子在物質等方面予取予求。零食、玩具、金錢,父母完全依照孩子的要求給予,像這樣『把孩子寵壞』並不好。

重要的是,確實應對孩子的情緒需求。相對地,對於孩子提出的物質要求應有明確的限制。」

 

「所以當孩子表示『我受到欺負』的時候,首先要告訴孩子,『你一點錯也沒有。欺負人這件事,絕對是欺負別人的人有錯,是他們的問題』,這是最重要的。

受到欺負的孩子,大多是溫柔體貼的孩子。因為比起和別人在氣頭上硬碰硬,寧可自己忍耐,倒不如說是心靈堅強的孩子。絕對不要認為孩子儒弱,或是孩子的個性有問題。」

 

「無法承認錯誤的孩子,乍看之下是自尊心太高,其實剛好相反,是自我肯定感特別低所造成。

孩子認為,要是再承認自己的錯誤,自己就會徹底遭到否定。

徹底遭到否定的話,就沒辦法生活下去,所以孩子會拚命強調自己並沒有錯。

至於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為什麼特別低落,那是因為家長過度責罵的緣故,使得孩子的自我肯定感低落,因此沒辦法再額外承認自己的錯誤。

所以像這個時候,就別再窮追不捨地要求孩子認錯,暫且接納孩子的說法吧!

接納孩子為了不要挨罵而盡全力的那份心情。以此為基礎,再告訴孩子『這樣的行為不好喔!』,孩子會比較有可能溫順聽話。

還有另一種情形就是:孩子是完美主義者。完美主義的孩子只要一挨罵,就會以為自己遭到全盤否定。我們明明說的是十成裡面有一成錯了,孩子卻以為全部都遭到否定。

像這種情形,父母要好好跟孩子說清楚,可以告訴孩子『有九成已經很棒了,只有這一成需要修正喔』。」

 

「要是認為孩子的所有行為,都在見證身為媽媽的你是有多麼無能、不成熟、失格,父以就會因為焦急而老是責罵孩子。但是孩子每天的言行舉止,大致上以來自本身性格的部分占大多數。父母是無法深入控制到這種程度的。

倒不如說,世界上有各種類型的孩子,才能豐富這個世界的多樣性,讓世界變得更加加趣。因為孩子為世界帶來如此具有個性的特質,我想稱讚孩子也是不錯的選擇。」

 

「所以當孩子發生『一罵再罵還是會重複犯相同的錯誤』的情況,要注意到可能是自我肯定感低落,而有必要從頭再來一次,重新從心靈的基礎開始培育。

當然還是得跟孩子說不該做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做,同時理解孩子難受的狀況,並同情共感,然後盡可能找出孩子正在努力的地方並給予稱讚,這是很重要的。

『你也碰到很多難受的事情吧』、『這段時間你已經很努力了』,即便只是這些事情得到肯定,孩子也會令人驚訝地坦誠,並且有所改變。

有些教養書經常強調所謂『規範意識』,但孩子缺乏的並不是規範意識,而是『自我肯定感』我希望讓更多人明白這一點。」

 

「絕不是沒讓他撒嬌,甚至已經讓他比別人多撒嬌一倍,到現在還是不停撒嬌。像這樣的情形,周圍的人會說『你是不是太寵他才會這樣』,家長到後來也可能認為或許真是這樣,那是不是放手別管他會比較好呢?

可是我並不這麼想。有很多孩子比別人加倍敏感,會花心思觀察周遭的孩子。某種意義上來說,是善於觀察、頭腦聰明的孩子。

比別人敏感一倍的孩子,光是這一點,就能讓他們對周圍容易感到不安。所以為了獲得安心感,撒嬌也要比別人多一倍。至於孩子需要的撒嬌額度也是因人而異。」

 

「孩子的語言能力正常發展,在幼稚園或陌生人面前等特定場面卻一聲不吭,這稱為『選擇性不語症』或是『選擇性緘默症』。

不說話也有程度上的區分,有的孩子在自己家裡就能和朋友說話。除了在特定場合不說話,大部分選擇性不語症案例的心靈成長和年齡相符合。發生率比以往的說法來得高,大約占1%。選擇性不語症的成因目前還不明確,但有說法指出,選擇性不語症源自於不安。而我也發現有許多案例感到不安的原因,和與生俱來的性格比別人敏感一倍有關。

對這些孩子來說,最重要的理解是他們不是『不想說話』,而是『不能說話』,不要強制他們必須說話,……

如果孩子能點頭表達,就問他能否以點頭(是)或搖頭(不是)來回答問題。如果孩子能以手指東西來表達,就以圖畫等方式示意幾個選項,讓孩子指出來。

以這種方式照顧孩子,大多數都能逐漸改善。不過周遭的人要先察覺孩子的狀況,提供必要的協助,這比什麼都更加重要。」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長頸鹿小姐 的頭像
    長頸鹿小姐

    長頸鹿小姐的閱讀筆記&生活速寫

    長頸鹿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